炒疙瘩的传说

顶端新闻   2023-07-07 08:53:48

#为河南发声#


【资料图】

#河南文旅文创新体验#

#顶端繁星计划#

#顶端造星什划#

#我与顶端2周年#

炒疙瘩的传说

说起炒疙瘩有许多版本,我从1983年科学普及出版(河南新乡印刷的)《吃的故事》里面的看到的关于炒疙瘩传说故事还是比较靠谱。

说的是在民国初年,北京宣武区虎坊桥有家叫广福馆的面食铺,所谓面食铺,就是售卖烙饼、面条、炒面、炒饼的小饭铺。因为价格实惠,服务周到,所以广福馆的生意一直不错。

花无百日好,不过生意也有时会时好时坏......

由于本小利微,饭菜平常,生意也不景气。有一天,只和了十斤饴烙面,卖了一天,临到关门时还剩下了五,六斤。经营馆子时穆姓母女两正发愁,忽然想起了一个主意。她放平案板,把剩余的饴烙面拿过来重新揉过,然后揪成比疙瘩骰子略大一点的小疙瘩,下到开水锅中煮熟,捞出后摊在阴凉处。当晚,母女俩就用这些熟面疙瘩加了些青菜炒着吃,没想到口味特别好。她们边吃边商量,决定在原经营品种的基础上再添上这道新的面食,起名叫炒疙瘩。

第二天,就按头天设想干了起来,由干炒疙瘩味道香鲜,价格便宜,新老主顾都来争相是尝。五,六斤面疙瘩,只一会儿功夫就卖完了。后又将配料进行改进,使炒疙瘩名声大振。

后来又有所改良这母女俩便把面揪成骰子般大小一样的疙瘩,煮熟后跟豆芽和肉丝一起炒,最后盛出来拌酱吃。这样主食和炒菜兼顾,味道自然也是大不相同,一时之间深受大家欢迎。当时的报纸正是以“揪疙瘩”之名进行宣传介绍的,广福馆也因此声名鹊起,人们亲切的叫它穆家寨,而老板更是被还冠以穆桂英的雅号。

开始,炒疙瘩问世大多数食客都是,劳动人民和底层劳苦大众,后来由于名声传闻作用,越来越多的人都来品尝,这时许多社会名流,高官达贵人也来上一碗,皆以一尝为快,从此,别开生面的炒疙瘩,以她独特的风格为中华面食增添了新的花样和风采,受到喜爱。

作家张恨水就在他的小说《春明外史》里,描述了穆家寨、穆桂英的种种。有兴趣的可以翻来看看。不过可惜的是,随着“穆桂英”的逝世,穆家寨也早已成了如烟往事了。好在恩元居效仿了广福馆的炒疙瘩,并且精益求精,才使这道老北京名吃得以流传至今。尽管如今的恩元居不同于往日的恩元居,但炒疙瘩却仍然是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常见的美食,除了不变的金黄油亮,如今吃炒疙瘩更讲究根据季节的不同搭配上各色时蔬,口感更加鲜香清爽,既有面的柔韧,又有菜的脆嫩,而且荤素得宜,因此不少人都喜欢将其当作宵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