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天圣六年(1028)夏五月,李德明派其子李元昊率兵进攻甘州回鹘。
【资料图】
李元昊是李德明的长子,生于宋咸平六年(1003)五月初五,其母为李德明的长妻、银州党项大族之女卫慕氏。传说李德明带着卫慕氏到贺兰山游玩,卫慕氏夜梦白龙绕体,因此怀下身孕。李元昊出生时,“啼声英异,两目奕奕有青光”,李德明对其十分喜爱,用党项语给其取了个小名,叫做“嵬理”,在汉语里面就是“珍惜富贵”的意思。
少年时候的李元昊喜欢穿白色的长袖衣服,头戴黑冠,身配弓矢,每次出门,他都自乘骏马,前面有两名旗手开道,后有侍卫步卒举着青色伞盖跟随,还有一百多骑兵在后护卫,好不威风。
元昊自幼苦读兵书,精通兵法,对于《野战歌》及《太乙金鉴诀》两部兵书尤其喜爱,随时带在身边研读。每次带兵打仗他都带头冲入敌阵,毫无惧色,绝不是那种在战场上只知道喊“兄弟们上”一类话的人。
元昊还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,他通晓佛学和法律,精通汉、藏语言和文字,还善于绘画,真可谓是多才多艺。
史载元昊“性雄毅,多大略”,在李元昊十几岁的时候,他的父亲李德明有一次派使臣到宋朝用马匹换取物资,因为换回来的东西不合他的心意,一气之下就把使臣斩首。元昊对他父亲的这种行为很有意见,劝谏说:“我们党项人本来就是马上民族,用战马去换取不急用的东西已经是失策了,你现在却还要为了货物而杀人,这样下去,谁还肯为我所用呢?”
李德明一看元昊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见识,十分惊讶,便开始渐渐器重他了。
当时宋朝边将曹玮听说了李元昊的这些话以后,吓了一跳,他心想,这孩子小小年纪就想着如何用人,看来心中必有大志。后来曹玮听说李元昊经常到沿边的榷场转悠,就派人去引诱李元昊过来,希望能一睹尊容,结果几次都没有成功。于是他只好退而求其次,命令善于画像的人到榷场里暗中画下李元昊的面容。后来曹玮拿到画像看了一眼,只说了一句话:“真乃英雄人物,这孩子以后必为边患。”
后来的事实证明,这句话实在准的离谱。
长大后的李元昊圆面高准,身五尺余,是一个相貌堂堂的西北汉子。他对于父亲向宋称臣的行为越来越不满,曾多次劝其父不要再臣服于宋朝,他说:“我们的部落太多,而我们从宋朝得到的俸禄之能供我们自己使用,这样其他部落还是很穷。如果因此而失去民心,那么以后谁来给我们镇守邦土?不如用所得的俸赐招养大批兵士,习练弓矢,这样小则可以掠夺财物,大则可以侵占疆土,每个人都有利可得,这样才是上策。”
李德明并非没有这样想过,只是觉得时机还不成熟,暂时还无法实施。现在年轻气盛的儿子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,他还不懂得韬光养晦、审时识务的重要性,于是李德明拿话激他:“我多年用兵,已经疲倦了,我族穿了三十年的锦绮衣服,这是宋朝的恩惠,我们不能忘恩负义啊!”
元昊听了这话有些生气,他说:“穿皮毛衣服,以畜牧为生,这是我族的习性。英雄一生应当为了称王称霸而努力,怎么能够只为了穿锦绮衣服呢?”
有如此英雄气概的元昊,自然成了李德明继承人的不二人选,李德明本来早就想立元昊为太子,只不过少数民族的人都比较实在,他们只服有战功、能带兵打仗的人,李德明怕那个时候立元昊为接班人难以服众,就一直搁下了这件事情。
现在,经过近二十年的准备,李德明终于准备再次找甘州回鹘报仇了。二十年前的奇耻大辱似乎还历历在目,在这二十年里,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报仇,现在是时候给这一切做个了结了。
李德明相信,元昊是不会让自己失望的,他一定会一举攻破甘州,生擒夜落隔,一雪自己二十年前所受的耻辱。这样,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册封元昊为太子了。
李元昊领兵千里奔袭甘州,一战而破城,甘州回鹘可汗夜落隔仓皇出逃,留在城中的后妃、子女、家属都被元昊掳获。
话说瓜州王曹贤顺听说甘州城危,急忙率领大军来援,结果兵至甘州,城已被李元昊攻破,曹贤顺见李德明兵强马壮,李元昊又能征善战,自知难以与其抗衡,便表示愿意归附。李德明同意了,但是由于瓜州离甘州太远,派兵占领的话战线太长,就让曹贤顺暂时先返回瓜州。
袭破甘州后,李元昊派兵戍守其地,率领大军班师。李德明十分高兴,立即封元昊为太子,同时封元昊之母卫慕氏为后。
甘州一丢,固守凉州的回鹘人就失去了大本营。宋明道元年(1032)九月,李德明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,声言将要入寇宋朝环庆一带,使回鹘人放松了戒备,然后命李元昊带领大军奇袭凉州,回鹘人毫无防备,凉州被李元昊轻易攻克。
立元昊为太子后,李德明又替元昊向辽国请婚,辽圣宗答应了李德明的请求。辽太平十一年(1031)六月,辽圣宗死了以后,即位的辽兴宗于当年十二月将宗室之女封为兴平公主,嫁给元昊。
一般像这种政治目的很强的婚姻,夫妻很少能够和睦相处的,李元昊与兴平公主也不例外,后面我们将会讲到由这次政治婚姻不和睦而引发的一系列大事。
宋明道元年(1032)冬十月,李德明卒。
李德明是在李继迁兵败凉州、部众不服、党项政权岌岌可危的情况下接替其父职位的,真可以算得上是“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”了,假如那时候李德明仍采用李继迁四处征伐的策略,那么本已脆弱的国家机器将会更加不堪重负,如果当时宋朝再全力征讨,估计后来也就不会有所谓的西夏国了。李德明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,他及时调整了内外政策,与宋和好,继续保持同辽国的友好关系,同时发展经济,促进农牧业生产,“使塞垣之下有耕无战逾三十年”,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。
然后他又“东战契丹,南扼苍耳,北城怀远,西拔甘、凉”,使“粟支数年,地拓千里”,老实说,“夏国之业,实基于此”。如果没有李德明时代打下的基础,李元昊建国的愿望也就成了痴人说梦,无法实现了。
李德明,真乃一代英主也!